3月15日,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**的中益钻探注浆智能化应用研究中心操控室内,操作工陈清林轻点鼠标,井下注浆机慢慢前行,注浆胶管收回,再伸出,滚滚白金翻腾起“浪花”,从井下漏水点“流淌”到岩层裂隙。 和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30年前,陈清林的父亲陈庆义,在山东滕州官桥煤矿不足1米高的采煤工作面巷道内上,躬身弯腰,或蹲或躺,挪移工作面探放水设备,挥汗如雨。 30年沧海桑田,父子两代钻探注浆工,亲历了**后中益注浆产业的巨变。 **初期的1978年,枣庄矿区使用人工操作探放水作业,钻探注浆机械化程度只有34.27%,钻探机机械化程度40.23%,探放水生产全员效率仅为0.645米。1981年,中益注浆实验成功履带式钻机探放水,但受工作面条件条件制约,钻探效率并未大幅提高。 伴随西部大开发新矿区开发的,是新设备、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引进。2017年,陈清林所在金正煤矿,24名职工创出单日钻进进尺近12米新纪录。而其父陈庆义所在官桥煤矿1989年统计数字显示,当年全队职工54人,进尺5米。陈庆义想也不敢想,如今金正煤矿单日进尺接近他们那时2.5倍的工程量。 步入新时代,中益注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推动煤炭生产向由“汗水型”向“机械化、智慧型”转变。该钻探注浆队仅用24多人就承担起年产500万吨矿井防治水任务,促进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功实践。 装备水平的提升,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**水平的同时,推动了劳动组织的优化。该公司钻探队、注浆队等多家单位,赋予职工更多休息时间,真正实现了让职工“体面劳动、幸福生活”。预计2020年底,中益注浆公司将建设6个“点点鼠标就能探放水注浆”的智能化探放水工作面。 每当陈清林休班回家,提到单位上先进的探放水方式,总能让父亲感慨万千。父亲陈庆义说:“当年我们期盼的,今天在你们身上实现了。”